“驻”进群众的心里——记齐鲁工业大学派驻武城镇户王庄村第一书记 周健龙

发布时间:2016-01-06作者:设置

    2016年,第一期《武城时报》(14,总第257期)“第一书记风采录”栏目专题刊发齐鲁工业大学驻武城镇户王庄村第一书记周健龙同志工作事迹。

 

2015210,阴历小年的前一天,在省直单位第一书记培训班结束后,周健龙便第一时间赶到了武城镇户王庄村,初见面,乡亲们就热情地迎上前来,帮忙提行李、拿包裹,热情的寒暄、朴实的问候、真诚的期盼,驱走了严冬的刺骨寒风,消解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周健龙的心顿时觉得热乎乎的,他暗暗下定决心——户王庄村就是第二故乡,一定把自己的光和热毫无保留的奉献给这片热土。

 

“第一书记帮我们树起威信”

 

论先后,知为先,出谋划策想法子,首先需要摸底子。进村伊始,周健龙按照省委组织部“五必访、五必问”的工作要求,开始走访党员干部、贫困户、致富能手等不同层面的群众,召开党员、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座谈会,了解村情民意。武城镇户王庄村共206户,其中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加起来占一半以上,村集体只有极少部分土地承包收入,基本属于空壳村。村两委成员6人,平均年龄52岁,整体平均年龄偏大,班子战斗力和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帮扶工作再好,如果干部队伍没有抓好,往往最终难逃“人去政衰”的命运。打造一支带不走、朝气蓬勃、团结实干的干部队伍,周健龙不敢懈怠。

为切实扭转党支部涣散无力的局面,周健龙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人,主动“当参谋”“出题目”,平时注重时事新闻、科技致富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帮助支部书记开拓眼界;组织村两委成员参加培训班,带领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日常工作中,周健龙时时、事事把村支书推向前台,充分尊重村支书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由村支书和两委成员出面落实,提高了村支书和两委成员在群众中威信。同时,周健龙发挥自己“教书匠”的优势,积极帮助完善村两委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三会一课,规范村务党务财务。在立“规矩”的基础上,周健龙着力以培养后备党员干部队伍为核心,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物色年纪轻、有本领、威信高的人作为党员培养对象,做好后备人才储备。

626,周健龙和村两委专门组织全村党员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我从16岁开始在小队干会计,虽然现在75岁了,但我还不服老,心里还挂着村里的事,对党没有三心二意,只要还有口气,我就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现在村两委班子威信高了、想干事的热情高涨了,我虽然年龄大了,但心气又回来了,以后一定充分发挥班子成员作用,走在前、干在前……”71,在户王庄村庆祝建党94周年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民主生活座谈会上,大家纷纷感言。

“抓党建工作是‘第一责任’。建强两委班子,建立长效机制,‘留下不走的工作队’,村子才能走上持续良性发展的道路。”周健龙说。

 

“第一书记为村里撂下不少事”

 

2015年春节过后,周健龙来到李德恒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炕上躺着,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趴在低矮的桌子上写作业,炉子上正熬着药,屋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李德恒离异多年,老母亲一直卧病在床,常年需要人照顾,所以他不能外出打工,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李德恒告诉周健龙,自己的儿子国震正在读初三,打算让孩子初中毕业以后学个手艺挣钱养家。本来一直在旁边写作业的国震,听到这话突然抬起了头,默默地收拾起书本说要准备做晚饭,便走了出去。周健龙清晰地记着当时国震的反应,那一刻,这个特殊的家庭和孩子那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后来,周健龙获悉省扶贫办有专门针对贫困家庭、旨在“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助学项目——“雨露计划”,学员食宿全免,并且每月有450元的生活补贴,2015年全省共计划招收50名,武城县有1个名额。得知消息后,周健龙立即和村委负责人找镇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反映情况,多次向县扶贫部门负责人汇报推荐,并邀请相关负责人实地调研。经过多次积极努力,终于给国震争取到了全县唯一的宝贵名额。330日,国震顺利成为聊城技师学院2015年“雨露计划”实验班汽车维修专业的一名学生,圆了他的求学梦。

1026一大早,一条短信让周健龙起了难:“周书记,过两天俺在咱村里举行婚礼,能请你当俺的证婚人吗?”在进村工作之初,周健龙便给村里的群众发过联系卡,平时经常会接到村民的短信或者电话。但凡时间合适,村里的红白喜事周健龙都参加,但是被邀请做证婚人还是头一回。看着这条寥寥数语、没有落款和署名的短信,周健龙有些拿不准:一方面不想辜负了新人的一番心意,另一方面又担心处置不当怕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吃过早饭,周健龙来到大队部,正碰到村民刘学明领着一个小伙子走了进来。小伙子叫刘洪岭,在北京工作,准备29日在村里举行婚礼,早上的短信正是他发的。起初,考虑到风俗习惯等因素,周健龙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老刘却一再坚持,并打消了周健龙的顾虑,他说:“洪岭平时在外面工作,这次回来发现村里路修了、灯亮了,有了广场、铺上了花砖,村里面貌变化非常大,才知道咱村来了第一书记,年轻人脑子活,就提出来能不能请第一书记给证婚。按照村里的老传统,一般都是请本家长辈来证婚,但是我们今天早上已经和长辈们说了洪岭的想法,大家伙儿都很赞成,你带领户王庄村的全体党员到西柏坡圆梦,邀请大学生来村里举办晚会……为村里撂下不少事,大家都信服你……”

29日上午,刘洪岭老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喜宴上,刘学明拉着周健龙的手,逐个给新娘的河北亲属介绍:“这是俺村来的省派第一书记,是咱孩子的证婚人”,幸福溢于言表。

点点滴滴的小事,汇成了流淌在心底的涓涓暖流。你把乡亲当亲人,乡亲才能把你当家人。在乡亲们眼里,能干事、会撂事的周健龙不再只是“省里来的干部”“第一书记”,而是成了“兄弟”“孩子”,热气腾腾的饺子、带着泥土的花生、黄澄澄的柿子、红彤彤的石榴、甘甜如蜜的大枣……人心换人心,他已然是户王庄村的一份子了。

 

“第一书记让贫困户有了新期盼”

 

“自己身体不好,干不得重活儿,以前家里几亩地租出去,到头来刚能糊个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户参与果树种植和拱棚蔬菜种植项目,让俺们看到了希望,以后在也不过穷子日子了。老朱村里典型的贫困户,但现在,每当遇到走门串户的外村亲戚,他就开始唠叨唠叨自己即将拥有的新生活。

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的工作使命。周健龙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对于果树种植接受度较高,并且很多村民都有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把果树种植作为户王庄村扶贫产业项目。

周健龙通过多方渠道,主动联系省果树研究所专家进行论证咨询,带领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一周之内先后到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天地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示范种植区等地学习考察。初期没有启动资金,他和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先行垫付,最终圆满完成了树苗购置工作。通过细致工作,最后确定4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与果树种植项目,目前,已经果树种植已全部完成,树苗成活率在90%以上。

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文件,周健龙发现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曾经多次发文,明确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鲜活农产品农校对接经营,同时还享受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相关政策。能不能按照农校对接的模式给帮包村的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呢?想到这里,周健龙眼前一亮。

周健龙的派出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日均用餐人数50000余人次,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户王庄村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效益不高。周健龙和村两委商议,打算带领乡亲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拱棚蔬菜种植项目,如果能够运作成功,将会取得多赢的效果。最终,周健龙通过积极争取,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齐鲁工业大学、武城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成功申请了整村推进项目的100万资金支持,发展了占地110亩、110户参与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园区,覆盖全村100%的贫困户,预计每户年增收9000元左右,一次性的实现整体脱贫。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土地流转、土壤水质检测、有机肥深耕、灌溉交通等前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棚体建设、种苗引进等后续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力争在立春节气前完成大棚落地、种苗进棚,村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正一步步变为可触可感的美好现实。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