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追捧的思政课――上海大学留住学生不靠“点名”

发布时间:2010-06-05作者:设置

这里有一群“明星”教师

  登陆上海大学乐乎社区论坛,很偶然地点开这样一个帖子:“请大家给思政课的老师打分”。帖子已经叠得相当高,学生们打了高分、“强烈推荐”的好老师竟然有十多位。

  在上大学生眼里,这些思政课老师,真有不少都称得上“明星”。

  胡申生教授,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胡申生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是资深社会学专家。每次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总能联系国内外政治时事话题,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时时精彩生动,师生互动环节,总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的解答。他担任试点教学后,学院做的几次效果测评统计中,九成以上学生在“教学满意度”里都选择了最高的A档。

  顾晓英教授的思政课居然能生动到像文艺晚会一样。

  李梁副教授,上课时总能穿插着各种制作精美的图文、影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可以从王力宏的某首歌词切近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课堂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喜欢他的学生们自称“梁粉”,说他的思政课不光“紧随潮流”,更“震撼心灵”。

  在上大,有许多老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用“点名”或很少“点名”,但照样能赢得众多学生追捧。

  这里有一群“钻石”嘉宾

  “让所有思政课教师都成为明星、每一节课都精彩绝伦?不可能。但我们可以通过程式化管理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让学校的思政课形成较高的整体水平。”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这样说。既鼓励思政课教师张扬个性,形成多种课堂教学风格,又打造若干种教学模板,拔高思政课教学“水桶”的“短板”。这大概就是被认为理论色彩过于浓厚、易流于枯燥说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所地方院校中受到学生普遍好评、进而与前几所部属名牌大学一起赢得教育专家关注和认可的根本“奥秘”吧。这是他们找到的最有效程式――思政课教育的“项链模式”。

  在上大,讲台上有时会站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任课教师,另一位则是针对某个专题内容来“客串”的嘉宾,形成活泼的对话或访谈。根据课程内容,嘉宾可能是善于演讲的理论专家或知名人物,有时是学生们身边的榜样。

  如果说明星教师是思政课教学链条中的“珍珠”,这些嘉宾,则是镶嵌进课程体系里的一粒粒闪亮的“钻石”。

  专家们不可能走进所有课堂。但他们和明星教师们的“精彩一课”可以制作成视频课件。这些“多媒体积件”就像一块块“积木”,不同个性和风格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这些“积木”搭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让课堂更丰富而生动。

  这里有一群回答“为什么”的学者

  2009年7月,上大与北大一起,成为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试点。仅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全校近70个平行的思政教学班级、上万名学生,老师们收集到了近2000个学生们最为关心和困惑的问题。

  上大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请来校内外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并将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和思考汇集成厚厚五本一套的《上海大学“三进”项链丛书》,成为所有思政教师的教学参考。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思政课由此形成了基于问题逻辑的基本教学体系。从学生中收集到的问题“抓人”,到位的解答自然能够提高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思政课在这里的教师心中,不是有些边缘化的“公共课”,而是关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有高水平不能胜任的核心课程。惟有它,涉及内容上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重大问题,下至学生成长需要的个人问题;教师要带给学生的不再是“是什么”,而是一连串对“为什么”的根本追问和透彻思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