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统战部车清文: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照亮“工大梦”

发布时间:2018-04-23作者:设置

 

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每次都会有新感悟、新启发、新收获,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实是一个立意极其高远、逻辑极其严密、内涵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本,并因此开辟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内涵极其丰富,体量也很巨大,但总结起来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即: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可以说,当下齐鲁工业大学的事业发展也恰好进入了“新阶段”,契合了“新时代”的宏阔背景,其标志就是科教融合。“新齐鲁工业大学”现在同样面临着“新目标、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因此,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十九大精神真正在齐鲁工业大学落地落实落细,对于推动我校事业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学校中层干部十九大精神培训班专家辅导报告和党委王英龙书记等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前期学习研读十九大报告原文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对学校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些不成熟建议。

一、新阶段要有“新思维”。

“科教融合”标志着齐鲁工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面临诸多新情况、新任务和新挑战。学校新一届党委已经明确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全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用“八大行动计划”来护航崭新的“工大梦”。目标指引方向,规划引领未来。当前,学校党委一方面下大气力制定科教融合方案,一方面瞄准国内一流大学,积极修订完善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充分表明了学校党委创建一流大学的决心和信心。

建设新工大,需要建立“新思维”,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要用创新思维适应学校新的发展需要。拿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来说,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人才,这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石,同时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原有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显然无法满足和适应需要,必须转变人才工作的思维方式、方法。十九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是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我校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我认为,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配套,结合国际化竞争加剧的形势,结合山东省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顶层设计;二要注重坚持问题导向,对标一流大学,着力解决选人用人方法不灵活、领军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团队攻坚能力有差距等矛盾问题,补齐人才工作的“短板”;三要注重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拓宽选人用人的思路和视野;四要注重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使用、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大发展”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齐鲁工大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必须紧密契合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把“工大梦”汇入“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学校必须自觉汇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洪流,抢占身位,觅得先机,才能大有作为。这就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眼光。我们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都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寻求实现突破。

二、新阶段要有“新思路”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必然要反应到高等教育方面,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发生的质量转型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随之发生一系列变革的动因,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将成为今后高校的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总潮流。因此,我们学校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来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要求。就我校来讲,就是对标“人民满意”的目标要求,加快内涵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以此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新期待。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人才培养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切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显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工作思路已不能适应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以转变。比如:充分利用科教融合带来的科教资源优势,创造条件“开小灶”,让更多本科生、研究生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进实验室等,进而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如加大科研转化力度,建立科研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等。

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诸多新判断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转变工作思路的“兴奋点”和提升办学质量、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着眼点”。当前,学校应该抓住山东新旧动能转化的大好时机,积极融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工程,大力构建科研平转化与服务平台,在转化与服务中赢得支持,获取更大发展机会。总之,只有不断转变思路,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只有赢得社会认可,整体办学实力才能不断提升。

三、新阶段要有“新举措”

学校党委经过研究确立了一流大学建设行动计划,这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系统工程,分解出来“八大行动计划”就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建设一流大学的新举措。建设一流大学必须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每个单位和部门都应主动思考并积极认领行动计划中所涉及的任务目标,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认真分析本部门、单位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举措,不能等和靠,要积极行动起来,合力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四、新阶段要有“新作为”。

建设一流大学是几代工大人的梦想,科教融合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近70年的办学实践与经验积累,应该说现在“天时地利人和”,是我校建设一流大学的最好时机。但好时机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必须夙兴夜寐,抢抓机遇。建设一流大学,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真功夫,因此全校上下必须要有新作为,不断取得新业绩,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返回原图
/